记温州市侨界留守儿童快乐营枫岭分营营员杨祥
她是杨祥,今年八岁,一年前离开了在意大利做生意的父母,和四岁的小妹妹回到了枫岭,与舅妈一家生活在一起。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7月2日那天上午。当所有的孩子都开开心心地走进校园,找到自己的班级,坐在座位上兴奋地东张西望时,她却“赖”在“快乐提高班”教室门口,死拽着舅妈的胳膊不放。泪珠大颗大颗地从眼眶里滚落,小嘴紧紧抿着,无论身边的舅妈、我们的队员如何劝她,她都不要走进这个班级,参加这次的夏令营。舅妈走后,我们努力地与她沟通交谈,她却一概不予回应,完全将自己封闭在个人的世界里。面对这样一个对我们的夏令营如此“顽强”抗拒的学生,所有人都有点儿不知所措。
是就此放弃这个学生,还是多花心力改变这个学生?这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对我们而言,放弃杨祥或许只用一秒就可以了;而如果要改变她,让她接受我们,花尽21天能否成功仍是个未知数。而且,我们要面对的学生不止她一个,还有很多其他学生需要我们的帮助。
但是,就此放弃真的可以吗?在这21天的夏令营活动中,我们怎么能保证没有第二个、第三个杨祥的出现呢?难道面对每一个这样的学生,我们都要用这样的借口来逃避责任吗?那这次夏令营还有什么意义?
孩子的心灵都是很脆弱的,留守儿童的心灵更是细腻、敏感。就如杨祥,对她而言,我们都是陌生人。仅有八岁的她又怎么敢第一次见面就轻易地让陌生人走进她的内心深处呢?毕竟,每一个人都是害怕受伤的。
想到了这一点,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觉得,杨祥的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每每看着她一副故作的生人勿近的面孔,就更让我们心疼:这只是一个害怕受伤的孩子呀!于是,我们每一位队员都对杨祥多存了一份爱护之心。课堂上,每当老师讲完一部分内容,总会多留意那个坐在第二排角落里的小女孩有没有听懂;课余时间,我们的队员也总会找机会多与杨祥聊聊天、说说事儿。前段时间天气特别热,杨祥忘了带水,我们的队员把她带到了办公室拿我们自己的水给她喝……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逝。一眨眼,这次夏令营已经过了将近一半。在有一节课课间,杨祥跟着她的书法老师,捧着一叠毛毡走进了办公室。询问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杨祥主动要帮老师的忙,为老师分担一点“负担”。傍晚班级里进行卫生大扫除时,班里其他同学都跑出去玩了,而杨祥留在了教室里,帮着把桌子排排整齐、倒倒垃圾。
今天早上,我在走廊里遇见了杨祥,她笑着对我说“老师好”。看着她嘴角微微漾起的小梨涡,我也开心地笑了。这个小女孩,终究还是对我们打开了心扉……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牵手母语情暖侨乡”服务地方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