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情缘:
任岩松(1912-2000),出生于瓯海区丽岙街道任宅村。1936年9月20日,他是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成员之一,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他积极捐资家乡建设,尤自1980年以来先后捐资建“任岩松中学”、温州大学“任岩松礼堂”和丽岙镇自来水厂。他还在家乡建茶场、造桥铺路,投资办“瑞安华侨饭店”,为大兴安岭灾区捐款救灾等,深受家乡人民的爱戴,在旅法华侨华人中享有盛名。他曾任旅法华侨俱乐部名誉副主席,是旅居法国的爱国华侨之一。他的爱国爱乡精神,成为旅法华侨中的一面旗帜,得到党和人民政府高度评价和热烈赞扬,被人们誉为“浙南的陈嘉庚”。
“情似瓯江水,心比岩上松。”我市著名女作家黄宗英的题词,是爱国华侨任岩松一生的写照。他就如一棵岩上之松,历经风霜雨雪,仍然苍劲挺拔,胼手砥足,白手起家,创业有成后不忘反哺家乡,捐资教育事业,培育英才后代。2000年3月23日,他在巴黎去世,安葬在拉雪兹公墓。
年少漂泊
任岩松,原名克台,号岩松。1912年4月13日生于丽岙街道任宅村。任岩松10岁时入一所私塾读书,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患病,仅读了半年就辍学了。12岁时,其父不幸病逝,给刚为少年的他打击极大,不得不用稚嫩的双肩和母亲共同挑起家庭的担子。20岁时,母亲为他完婚。次年,妻子陈金妹生了1个女儿,取名阿香。
阿香出生后,任岩松又喜又忧,喜的是家中添了1个小宝贝,忧的是家中增添了人口,加重了负担。任岩松反复地想了几天几夜,觉得住在丽岙这个穷地方,摆脱不了贫困。他听说本乡及邻村出国谋生的人,在海外奋斗了两三年,就赚回来一大笔钱,买田置屋,生活很快地富裕起来。就这样,他产生了出国谋生的想法。
出国谋生并非易事。1936年6月,任岩松跑遍亲戚朋友家中,东借西凑凑成450余枚银元作旅费,告别母亲和妻儿,从温州乘轮船抵上海,通过青田归侨的关系,买到一本去葡萄牙的护照。同年7月下旬,他从上海十六铺码头乘外国轮船赴欧洲,途中历时35天。任岩松侄女任国兰告诉说,她以前听她伯伯讲起乘船遇险的事情,当时搭乘的是货轮,人货同仓,一天因为一个大浪,船剧烈地颠簸,货仓里的箱子突然滚下来,幸好同仓一个老乡把晕船的任岩松一把拉到外面,不然一条命就没了。后来,每次回国,任岩松都会去看望这位救命的老乡。
创业有成
任岩松到法国后,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开始了在法国的艰苦创业历程。起初,他跟随在法国的同乡,贩卖领带、丝巾、皮夹子等小百货。“听大人们回来说,他们当时在身上、手上挂满领带,然后跑大街,串小巷,手里还带一个玩具小猴子,先引起小朋友的注意,然后再进门推销领带。”任国兰说。一天到晚,疲惫不堪,也只赚得二三十法郎,勉强够维持一两天生活。期间,还因为护照问题,被警察抓去坐过牢。
从牢里出来后,任岩松与同学合股开小百货批发店,这间公司经营的小百货有几百种,如服装、丝巾、皮带、圆佛架、长佛架、长花巾、双马花、中皮包、大皮包等等,品种繁多,生意兴隆。当时,在12区贩卖小百货的温州、青田籍华侨,几乎都到这间公司进货。这间公司获利不少,为任岩松以后在法国创业奠定了基础。随后,他又在巴黎和犹太人合伙开设一家铁工厂,制作家具五金配件,生意兴隆。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巴黎沦陷,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期间,任岩松冒着风险,在里昂到巴黎这段路上做跑卖生意。他从里昂郊区的小城镇买来背带、丝巾等小商品,运到巴黎转卖。在经营活动中,他结识了法国小姐茜梦南,就与茜梦南共同做跑卖生意,从中获取利润来维持生计。二战结束后,任岩松与茜梦南在巴黎3区合股开设一间丝巾厂和一间丝巾批发商店。1956年,他与茜梦南结婚。婚后两人志同道合,努力发展丝巾业,不断改进丝巾制作工艺,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使丝巾产品在法国市场打开了销路,获得了不少利润。这间丝巾厂办了20余年,成为任岩松发迹的根基。
1975年,年逾花甲的任岩松与茜梦南由经销丝巾产品转为经营房地产业。此项经营,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经营,因为它需要大量的资本。在法国艰苦创业40余年的任岩松,虽然在创办丝巾厂中积累了一笔资金,但经营房地产资金仍显得不足。于是,他又相继卖掉3家工场与1间商店,计600多平方米,把卖得的一批资金也投入了房地产经营。他惨淡经营了20余年,终于从中获得巨额利润,成为温籍旅法华侨中的富户之一。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越过一个又一个激流险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不屈不挠,走上了兴旺发达的道路。回忆海外的事业发展,任岩松曾说:“中国人靠勤劲、省劲、巧干和耐劲,加上时机和市场机遇,才得以发展。其实每个华侨在海外谋生,每一步小成功都是受尽万苦千辛啊!”
反哺家乡
1966年,任岩松应国务院侨办的邀请,首次回国参加祖国盛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招待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等的亲切接见。1972年,国内正处于“文革”期间,他不顾夫人茜梦南的劝阻,只身从巴黎回国,到有关部门要求允许他捐资帮助家乡建设,以表自己热爱桑梓之心。这本是大好事,可是在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有关方面竟拒绝他的捐资要求。对此,他十分气愤,想了又想认为热爱桑梓不会错,便拿出1.8万元人民币交给他的出生地——任宅村购买拖拉机,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还给丽岙乡人民医院赠送X光机一台。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任岩松和其他华侨一样,无比高兴。他想回家看望家乡亲人,悼念含冤死去的堂弟任岩波,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动身。直到1979年,他才和夫人茜梦南一起回国。他们看到历经十年内乱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拨乱反正,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深受鼓舞。县、乡两级政府已修复了他双亲的坟墓,并为他的堂弟岩波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这一切,使任岩松夫妇非常感激。
为家乡贡献什么呢?任岩松回法国后,一直在深思这个问题。1981年,他应中国驻法大使馆邀请参加电影招待会,会上放映了大型电影记录片《陈嘉庚》。他从银幕上看到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捐资兴办厦门大学,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动人事迹,深受教育与启发。当时驻法领事馆秘书,也是任岩松捐助家乡的主要牵线人陈锡光回忆说,任岩松看完电影后,很激动,他说:“我没有文化,在国外处处碰到困难,过去我们国家贫穷,华侨在国外被洋人看不起。为了家乡,为了下一代,我虽不能和陈嘉庚比,但我要在丽岙办一所中学。”当时的丽岙乡还没有一所完全中学。想到这里,他托人写信寄给家乡——当时的瑞安县人民政府,表示愿意捐资25万元,为家乡创办一所完全中学。县人民政府接到任岩松的书信后,对他热心为家乡兴办中学之举,表示欢迎,并初步研究了建校方案,函复任岩松。任岩松接到县政府的来函,非常高兴。1982年秋,他从巴黎返回家乡,与当地政府进行具体研究。当地政府认为,兴办一所完全中学,仅25万元还不够,需要增加10余万元。任岩松当即表示同意增加,即由原来25万增至42万元。
捐资建校这件好事,最初却遭到任岩松的亲属反对。据任国兰回忆,当时“文革”刚结束,大家经济都非常困难,1000元就能盖房子了。丽岙的亲属说,把这么多钱捐给学校,还不如给亲戚们分分掉。任岩松说:“你们有一双手,要自己劳动,自己赚钱。我现在建学校,也是为了你们的子女、丽岙的孩子有书读。”
1983年7月,建校工程破士动工。由于县、乡两级政府切实加强对建校工程的领导和建筑工程人员的共同努力,使这所中学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建成了。这所中学的建筑面积,包括教学大楼、主客厅、小门厅、实验室各1座,共2650平方米,命名为“任岩松中学”。学校建成后,他于1984年2月下旬回国参加“任岩松中学”落成典礼。他到家乡时,目睹家乡有了这所崭新的学校,听到县、乡人民政府对他的一片夸赞声,心里乐滋滋的,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为鼓励老师认真教学,学生勤奋学习,又先后捐资20万元,作为该校的奖学金和教育基金。
任岩松不仅为丽岙镇捐资兴办教育事业,而且还捐资54万元为温州大学兴建大礼堂,建筑面积达1726平方米。此外,他还为解决丽岙镇任宅、杨宅、叶宅、茶堂4个村的村民吃水困难问题,捐资100余万元兴建水厂。现在,家乡人民饮水思源,念念不忘爱国、爱家乡的任岩松。 (瓯海志 黄松光)